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早期宇宙與高紅移星系團組通過分析哈勃空間望遠鏡(HST)著名深場GOODS-S的觀測數據,發現了一例121億光年之外(紅移3.8)、具有萊曼電離光子逃逸的星系。這一星系的發現爲探索星系驅動宇宙再電離過程提供了絕佳的研究對象。相關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上。
宇宙再電離時期發生在約130億年前,涉及宇宙中第一代天體的誕生和整體宇宙的最後一次重大相變。在這個過程中,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氫在整體中性氫的環境裏,在第一代恆星、星系和黑洞所產生的紫外光子的電離作用下,變成了整體電離氫。因此,對於宇宙再電離時期的研究是當前天文學最前沿的領域之一,正在飛向目的軌道的韋布(JWST)空間望遠鏡和下一代平方公裏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都已將宇宙再電離納入核心科學目標。
然而,由於星系際介質的吸收以及流量信號隨距離增加而減弱的效應,科學家無法直接觀測到宇宙再電離時期星系所產生的萊曼電離光子對周圍中性氫進行電離的過程。因此,在星系的萊曼電離光子逃逸問題上,僅局限於對中低紅移處(紅移4以下)的十多例具有萊曼電離光子逃逸的星系樣本的研究。這些研究需要深度的紫外觀測數據以獲取紅移後的萊曼電離光子(靜止坐標系波長在912埃以下)的探測信號,來計算星系對中性氫的電離能力,從而理解宇宙再電離過程。
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空間紫外深場數據,對一批具有強發射线的星系進行了系統搜索,並發現其中一個星系——CDFS-6664在哈勃紫外深場圖像上具有信噪比超過5的探測。根據該星系的紅移可知,該信號來自萊曼電離光子的輻射,這說明該星系極有可能具有萊曼電離光子逃逸現象。論文第一作者、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員袁方婷介紹:“我們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該星系的譜线形狀和光譜能量分布均符合萊曼電離光子逃逸星系的特徵,還發現該星系周圍環境比較特殊,其附近存在的類星體等電離源極有可能對視线方向上的中性吸收體進行了電離,使得該星系的萊曼電離光子比其他星系更容易被我們觀測到。綜合這些證據,我們認爲該星系屬於現有觀測中罕見的高紅移萊曼電離光子逃逸星系。”
此項工作主要基於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紫外深場HDUV數據。論文合作者、上海天文台研究員鄭振亞表示,該工作進一步確認了空間紫外深場的研究價值。(袁方婷)
標題:121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 具有萊曼電離光子逃逸現象
地址:https://www.wellnewss.com/post/1931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